中醫學習11月回顧/2019
有時候每天做的事情看不太出來效益,把日子擺在一起看就看出了一些趨勢。又到了月底,想來回顧一下十一月整體中醫的閱讀小結與心得。
十一月整體的閱讀探索可以說是陰質的思考。因為鄭欽安先生辨證模式的提示,先分陰虛門與陽虛門,換句話說就是考慮身體「動力」與「物質」的有餘或不足。仔細思惟,身體的「物質」又可細分為水、營養(營、精)、血,這三種次項目。因此延伸了幾個問題:如何診斷水的不足?營養精微的不足?與血的不足?
從這三個次項目進一步考慮,就有了病理產物堆積與治則的問題。水的異常代謝病理產物有「淡、痰、飲、水、濕」;營養精微的異常,有「虛勞、五勞、七傷、房室傷」延伸相關;血的異常,有「熱入血室、蓄血、壞血(衃)、瘀血、血痹、乾血」等等考量。
再來更複雜的就是病理產物互結的狀況。病理產物互結的重點除了病性之外,又要考慮病位的所在。譬如結胸的痰熱互結「小陷胸湯」、寒實結胸的「三物小白散」,結的是在「胸」;瀉心湯系列的痞,與之相對,病位的考量在「心下」;「大黃甘遂阿膠湯」的水與血結,病位在少腹/血室。《三訂通俗傷寒論》的何秀山先生說了一句話頗俱啟發:「六經為感證傳變之路徑,三焦為感證傳變之歸宿。」當在考慮病理產物的問題,確實就得思考人體形體層次的狀況,何秀山先生後續就說了:「嘗讀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一則曰胸中、再則曰心中,又次曰心下,曰胸脅下,曰胃中,曰腹中,曰少腹。雖未明言三焦,較講三焦者尤為詳明。」
互結的病理產物堆積,進一步又造成了各種難解的病理狀況「癥、瘕、積、聚」、「癰、瘍、疽」等證。《靈樞‧刺節真邪》一段說明了從外感到深入人體內的入侵層次:「虛邪之中人也,洒晰動形,起毫毛而發腠理。其入深,內搏於骨,則為骨痺;搏於筋,則為筋攣;搏於脈中,則為血閉,不通則為癰。」
回顧至此,也發現還有很多東西與理解診斷環節要補強,很多素材是跟學長老師們學習、與學弟妹討論各種教材之間互動,得到的一些收穫與心得。《靈樞‧九針十二原》最後有提到用針(治療計劃)的四層次:拔刺、解結、雪汙、決閉。張開之先生的詮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:
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陰陽喜怒,飲食起居,大驚卒恐,則血氣分離,陰陽破敗,經絡厥絕,脈道不通。夫風雨寒暑,大驚卒恐,猶刺、猶汙,病從外入者也。陰陽喜怒、飲食起居,猶結、猶閉,病從內生者也。千般疢難,不出外內二因,是以拔之、雪之,仍從外解。解之、決之,以內解之也。知是二者,病雖久猶可畢也。言不可治者,不得其因也。
希望能繼續探求其因。也感謝本月一起研讀與討論過的學弟妹。
191130.Frank Lee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