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年前寫的心得,現在還是蠻受用的。
「我發現原來自己所學到的東西中,有那麼多事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,而非正規的學習課程。但是想要從中學到東西,僅僅經歷這些事情還不夠,還必須要對自己的經歷加以思考。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,有太多時候根本沒有思考的餘裕。」
--《非理性的時代》Charles Handy.中文版序.P.007
如果能夠回到過去,提醒學生時代的我,我會建議先學習日誌系統。這是自去年以來,自己不斷反覆試驗,從練習大本的日誌、到小本的日誌,到暫停日誌習慣(比較看看有跟沒有的生活差異),到最後選擇合適自己的日誌形式(一頁一週份的)。以下跟大家分享我的幾點心得。
▍為什麼要使用日誌系統?跟行事曆的差別在哪裡?
日誌系統比較像是生活事件過後的紀錄與反思,如果要類比的話,很像是在FB打卡的這種習慣,只是變成打卡在自己的日誌本上面,奧野宣之先生則用life-log來稱呼。乍聽之下好像很麻煩,(話說FB打卡卻可以繞過這種奇妙的心理機制),其實每次所花的時間比FB打卡的時間甚至還少。根據個人的習慣,在一天的結束時,花個5-10分鐘左右簡記即可。不過我自己的記憶體很短,事件過完我基本上都會拿出日誌紀錄一下。
▍日誌系統要記錄甚麼?
這方面因人而異,因為對每個人覺得有意義,值得留下的東西不太一樣。日誌系統我個人自己基本會記錄的是:三餐的飲食內容、以及睡眠習慣、閱讀中的書籍與進度、進行中的課程與事件(某某演講,或者跟某某聚會討論)。如果有簡單的心得與評論會直接寫進日誌旁,如果有一大串感想想發揮,就一樣會移往手札本系統。手札本/讀書筆記系統,也就是自己的隨想、讀書或觀影心得紀錄,如果比較長篇,佔據大段落的,就會放在這邊,而不會放在日誌。
▍日誌系統要保持閱讀/檢視習慣。
記錄了上述的一些看似瑣碎的生活內容,但有時候在回顧時,可以發現事件連續性所造成的影響。譬如睡得太少,導至隔天精神力與情緒變差,連帶影響整天的行事節奏。就會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等等。
奧野宣之先生提出life-log的想法,但沒有明確地提到回顧的時機(只說需要回顧時就可以回顧)。這方面因為GTD提出回顧習慣概念的影響,每週週末回顧前一週的日誌事件是個可嘗試的習慣。一方面也可以檢視下一週行事曆的事件預先做準備,整體回顧與計畫的時間,只需要5-10分鐘,但對於釐清要做的事情有很大的提醒與心理預備的效果。如果這習慣培養熟悉以後,可以進行更複雜的人生設計(五年的視野)或者專案管理計畫(一年以內要做得多步驟事件)的調整。大多數個人觀察具有高效能學習的學長/老師/同學們,他們都保持有一些個人學習頻率與步驟的良好習慣。
▍日誌系統可以與其他系統作為基礎連結。
日誌系統可以發展各種符號,與手札/讀書筆記系統作為聯結。有時候依照時間搜索,只印象記得在某些時段的事件,就可以透過日誌系統來作索引與回顧。在寫部落格文章或等等輸出的時候,也可以作為寫作參考靈感的來源之一。
17.11.27.Frank.Lee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