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像玩遊戲一樣可以自由點選自己想要的點數,然後逐漸地形成自己的學習譜系,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。以下是關於形體結構書單的導讀與介紹,由於書單有點多,可能一次先介紹個幾本,提供大家學習上參考。
1.觸診與評估技巧(Leon Chaitow),合記圖書出版社
->這本可以說是觸診原理與流派大全。談到各種軟組織的觸診(皮膚、肌肉、顱薦系統、內臟等等),甚至也囊括中醫系統脈診與非接觸的能量觸診。可以見作者能涵容與討論的體系相當多元。裡面有很多值得在臨床上實作的思考,譬如內臟觸診三元素(P322):
- 觸診(palpation)(用以得知內臟腔壁的張力)
- 叩診(percussion)(用以得知器官的位置和大小)
- 聽診(ausculatation)(用以得知血液、氣體,以及如膽汁等分泌物的循環)
這個三元素還是1988年由Barral, Mercier提出來的。
不過這本也開宗明義在前言講了:「觸診不是由閱讀或傾聽得來的;它只可以經由觸診本身來學習。」(Frymann 1963)因為自己是先學脈診為先,覺得這也是很實用且提醒。想到十四年前第一次坐在診間在學長旁邊跟診的時候,也是懵懵懂懂,但仍在反覆地舉按之間漸漸理解了一些脈象的觸覺訊號。
離題了。總之這本可以說是觸診方法學與流派大全的集合。真要說缺點的話,就是如果自己缺乏觸診實踐的相關經驗,會不容易了解其中篇章所要談論的內容。有些篇章因為翻譯文句有點不太流暢,會更難經由閱讀上理解。(即便閱讀上好理解,仍像剛剛Frymann先生說的,得從實務操作經驗來體會與學習)不過不損於這本的實用性,因為有些篇章的主題,可以藉由其他的書籍來遞補。譬如想要進一步了解內臟的觸診,可以再參考《內臟鬆弛術》一書等等(以後會再介紹)。
2.基礎肌動學(Paul Jackson Mansfield, Donal A. Neumann)
->後來在看了很多流派後(不代表我會喔^^;;),覺得大家共同的基礎核心是對於肌動學的理解。自己會想推薦這本基礎肌動學,除了圖片詳實之外,翻閱與查閱相關資訊也很方便。解剖也很重要,所以這本也可以當作複習解剖的文本。不過有時候在診間要查詢的時候,書本翻閱比較不方便,自己用的是Essential Anatomy的解剖APP,手機跑起來很快,可以刪掉肌肉,或者讓其他肌肉變透明,了解相當空間的位置。有時翻出來直接對患者衛教解說也蠻方便的。另外一個根據疼痛部位,想要了解相關肌肉的trigger point,常用的是這個網站:http://www.triggerpoints.net。這個網站依照身體疼痛部位可以點選,然後列出常見肌肉引發相關疼痛症狀等等,使用上也很便利。
Essential Anatomy
至於觸診都要實作了,為什麼還要閱讀?我覺得這兩件事情並不衝突,就像是你喜歡一個東西,你也會想要了解其他人曾經研究到什麼樣的地步。有時候遇到瓶頸的時候,讀到某些片段,才發現的某些前人已走過的痕跡。學習與閱讀是改變自己的認知而已。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,前人並不吝於分享,我們才得以看見這樣的經驗描述。
關於不同流派對人體有著多元的詮釋與處理方法,有本書是這樣評論的:「雖然它們以不同的方式來解決身體上的問題,但是治療過程卻是相同的:讓靜止或阻塞的東西再度活動起來;將原本分離或破碎的部分結合成完整的一體。」(《肢體療法百科》p128) 有中醫魂的大家,是不是覺得這段有點似曾相似... 

其他書籍介紹,待下回分解XD
220429.Frank Lee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