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頁

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

每天的積累

2022年第16週

怎麼樣評估每天的積累,最簡單的就是數日子了。譬如每天PO一段傷寒來蘇集,斷斷續續,竟也維持了331天。想要把古今醫案按讀完,每讀一個病例就加一個數字,不知不覺也到了540案。實際上每天執行起來,也不會超過5分鐘的時間。除非碰到有點意思的醫案,會另外花一個番茄鐘的時間來研究一下。不然這就是每天週一到週五的晨間習慣之一,至少花10分鐘的時間,讀這兩本書的一小段。

晨間習慣的日課,曾經在某一年分別跟不同組的學弟妹練習過。還沒練習過的,都是21天為目標。練習過比較熟悉的是100天為目標。我自己因為分別跟不同學弟妹練習100天,所以陸陸續續累積下來,就累積了好幾個100天的經驗,譬如說傷寒恆論100天,傷寒論淺注100天,金匱要略淺注100天之類的。每天只花個5分鐘,看一小節,一小段。看起來很容易的事情,其實最難的是持續。我想主要的原因,每天事情很碎片化,也很容易分心,每天看似很少的5分鐘,其實長期下來最大的功效,我想應該是定錨的作用。提醒自己留一些注意力,在中醫方面上。

目前跑最久的應該是奇蹟課程的日課,有365天,目前跑到第三組循環的第12天(亦即742天)。時間一拉長,似乎每次重看都會有一種不同的體會。這樣的特質也發現在每次重新查閱看過的典籍或書的段落。反覆查閱有時候是有新的體會或著是理解,以前會在這些不懂的段落,用綠色的蠟筆標起來,後來等自己看到這些有疑惑的段落時,有些過去不懂的東西,就逐漸解開了。有些問題,似乎需要一點經驗的累積,還有時間的熟成。這也體現在最近冥想的時候,要練習放輕鬆,看到自己的念頭與情緒來來去去的功課,有點坐看山水似地,讓一切按照自然發生。

因為最近用黑曜石筆記(Obsidian)統整自己過去的一些摘要,所以偶爾會翻出一些以前的書摘。覺得余浩說的這一段,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。
在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中,很多人都希望一日成功,一日成名,那是不可能的,只有靜心學習,靜心參悟,才能有所感悟。

中醫的發展,不是叫囂理論急需更新,也不是同反對中醫的人生死相搏,更不是大家熱熱鬧鬧地在一起清談,而是靜下心來學習經典,"讀經一得",往往就是突破,"臨證偶得",常常就是成功。
-- 余浩 《萬病從根治》


"讀經一得",往往就是突破,"臨證偶得",常常就是成功。突破,是對自己的盲點而言,除了自己讀的話,跟別人討論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。而臨證偶得的成功,不是指彰顯自我的醫術,而是該想著如何系統化整理自己的經驗,以及逆向工程把其中的使用邏輯拆解出來,然後嘗試去分享,讓大家理解,與大家一起共好。

220422.Frank Lee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學習日誌】今年有關AI與中醫學習的分享?(231029更新)

一方面是因為自己興趣,也習慣從其他領域概念去比對自己原來的中醫專業領域,去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優化或者借鏡的部分。不知不覺今年就講了幾場有關中醫與AI領域混搭相關的演講。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稍微回顧一下目前的腳步。 1. 3/16 嘉義長庚中醫部 - 病例檢討流程的系統化策略 - 這...

Popular Posts